護髮真的有必要嗎?從髮質狀況說起

 

有人說,有染燙頭髮的人才需要護髮。
有人說,頭髮只需要清潔就好,人並不需要護髮用品!
也有人非常重視護髮,認為是頭髮保養中一個很重要環節。

事實上,護髮的必要性取決於個人的頭髮狀況和需求。

 

 

如果你的頭髮很健康,那或許不需要護髮用品的加持

 

健康的頭髮在外觀上會呈現一系列特徵,反映了頭髮的良好狀態和充足的護理。以下是一些健康頭髮的外觀特徵:

  1. 光澤度:健康的頭髮通常具有自然的光澤,表現為順滑、有光澤感。這表示頭髮表面的鱗片處於平滑狀態,有助於反射光線,使頭髮看起來更有生命力。

  2. 柔軟度:健康的頭髮觸感柔軟,而不是乾燥、毛糙或粗硬。頭髮的柔軟度是由於髮絲中的水分和蛋白質平衡。

  3. 彈性:健康的頭髮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彈性,即使拉伸也不容易斷裂。這表明髮絲的強度和彈性良好,不容易受到損傷。

  4. 分叉情況:健康的頭髮往往少有分叉現象。分叉是指髮絲的末端分成兩截,這可能是由於損傷或缺乏足夠的保濕所致。

     

 

總的來說,健康的頭髮在外觀上呈現光澤、柔軟、有彈性,少有分叉。

這些特徵不僅使頭髮看起來更美觀,也反映了頭髮的整體健康狀態。

要保持頭髮的健康外觀,除了使用適當的護髮產品外,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水分攝取和避免過度使用熱工具也是重要的。

 

但事實上,人只要有出門受風吹日曬、洗髮後吹烘造型…等一般日常行為就有可能會造成髮質受損。

 

在正確護髮前,先了解頭髮的組成:

 

頭髮是由角質蛋白質構成的,並且它自身並不具備生命活動,無法像皮膚一樣進行代謝或自我修復。因此,頭髮並不像皮膚組織那樣能夠吸收和利用養分。

頭髮的營養主要來自於頭皮和毛囊底部的毛母細胞。這些細胞在頭皮的血液供應中獲得營養,並將其轉化為生長和維護頭髮所需的物質。頭髮的外層主要由蛋白質組成,特別是一種叫做角蛋白的蛋白質。

雖然頭髮本身不能吸收養分,但頭皮的健康狀態和毛囊的營養供應對於頭髮的生長和外觀至關重要。良好的飲食、適當的水分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保持健康的頭皮環境,都對頭髮的健康有正面影響。

總的來說,頭髮的生長和狀態主要受到身體整體健康狀況的影響,而不是單純靠頭髮本身吸收養分。

 

髮質還是很差,怎麼辦?靠自己補充頭髮的養分!

 

每個人都期望呈現整潔、美觀的形象,但當頭髮出現毛躁、糾結、乏味的現象時,這不僅影響了外觀的好壞,也影響了整體形象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各種護髮用品的出現原因了。

 

 

而護髮乳便是一種常見的護髮產品,修護頭髮絲、改善髮質、使頭髮看起來更加健康和亮麗。

護髮乳修護髮絲的原理:

  1. 提供保濕:護髮乳中含有保濕成分,如甘油、植物油或蜂蜜等,可以滲透到髮絲內部,補充水分,減少頭髮的乾燥和毛躁。

  2. 封鎖水分:護髮乳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封鎖水分的作用,形成保護膜,防止水分流失,提高頭髮的保濕度。

  3. 修護髮絲表面:頭髮的外層由鱗片組成,如果鱗片受損或開啟,頭髮就容易變得毛糙、無光澤。護髮乳中的成分,如蛋白質和硅等,可以修補鱗片,使髮絲表面更加平滑,增加光澤感。

  4. 提供養分:護髮乳中通常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成分,這些成分能夠為頭髮提供額外的養分,促進健康生長。

  5. 易於梳理:護髮乳的潤滑性可以使頭髮更易於梳理,減少梳理時對髮絲的損傷,同時防止頭髮纏結。

     

 

最佳的護髮時機是?

 

最佳的護髮時機是在洗完頭髮後。此時,頭髮毛鱗片呈現半張開的狀態,有助於更有效地吸收護髮產品提供的營養。這能夠補充髮絲所需的營養,修復外層的空洞。同時,在毛鱗片閉合時,形成一層保護膜,使頭髮能夠回復柔順的狀態。

 

 

使用護髮乳的方法通常是在洗髮後將適量產品均勻塗抹在濕潤的頭髮上,特別是髮梢部分,然後輕輕梳理。選擇適合自己髮質的護髮乳,定期使用,有助於改善頭髮質地,使頭髮呈現健康、亮澤的外觀喔!

 

Nukah 專業護髮系列推薦

 

1. 晴初修護護髮乳

  • 適合:染燙受損髮(輕至重度)

  • 功效:護色、保濕、修護乾枯髮絲
  • 成分:水解膠原蛋白、水解蠶絲蛋白、甘油、NA PCA 保濕因子
  • 香氛:櫻桃覆盆子果香,融合草本清香

     

2. 花癒髮質護髮乳

  • 適合:染後、乾燥髮質
  • 功效:護色、防褪色、提升柔順度
  • 成分:乳木果油、水解植物蛋白、酪梨油控油因子
  • 香氛:牡丹與玫瑰花果香調,清新優雅

     

3. 新雨輕潤護髮乳

  • 適合:輕度受損髮、細軟髮
  • 功效:清爽保濕、舒緩頭皮、調理髮肌
  • 成分:甘油、棕櫚醇、蠟菊與洋甘菊萃取、薄荷精華
  • 香氛:鈴蘭與薰衣草香,融合海洋清新感

 

※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建議就身體狀況,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切勿拖延與濫用。